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35篇
水产渔业   78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12.
宫春光  李凤臣  苏利 《水产科学》2006,25(6):310-311
研究了日本对虾在不同运输方式、装运密度、运输时间下的运输成活率。结果表明:无水运输日本对虾密度在33.3 kg/m2时,3 h以内的运输成活率均在95%以上;无水充氧运输日本对虾密度在33.3 kg/m2时,13 h以内的运输成活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饲养南美白对虾的冬闲虾塘 ,采取精养模式养一茬日本对虾 ,可提高围塘养殖的综合效益。本试验的放养密度为 2× 10 4余尾 / 6 6 7m2 ,单产 38.5kg/ 6 6 7m2 ,成活率 2 3.3%。盐度控制在 17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蛋白质源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及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体成分、肌肉游离氨基酸组成及鱼片质构特性的影响。设计草鱼和花鲈饲料各3种,分别等氮等能。3种草鱼试验饲料分别为以鱼粉为唯一蛋白质源的CI-FM组(对照组),以混合植物蛋白质(豆粕和大豆浓缩蛋白)替代80%鱼粉的CI-PPB80组及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100%鱼粉的CI-PPB100组。3种花鲈试验饲料分别为以鱼粉为唯一蛋白质源的LJ-FM组(对照组),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棉籽浓缩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替代50%鱼粉的LJ-PPB50组和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100%鱼粉的LJ-PPB100组。草鱼初始体重为(153.40±0.30)g,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花鲈初始体重为(12.97±0.03)g,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饲喂8周后,检测2种试验鱼的体成分、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及鱼片质构特性、剪切力、滴水损失及胶原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与CI-FM组相比,CI-PPB100组草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花鲈肌肉粗脂肪含量则随替代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LJ-PPB50组显著高于LJ-PPB100组(P0.05)。草鱼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及生物胺前体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花鲈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及呈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生物胺前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2种试验鱼肌肉中存在各自的特异性成分。2种试验鱼生、熟鱼片的质构特性差异较大。草鱼的CI-FM组和花鲈的LJ-FM组生鱼片的硬度、黏性、咀嚼力、回弹力及剪切力均分别显著高于同鱼种的其他2组(P0.05)。对于熟鱼片,草鱼的CI-PPB80组内聚力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花鲈的LJ-PPB100组硬度及黏附性显著高于LJ-FM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结果,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后降低了草鱼和花鲈鱼体脂肪的蓄积,对草鱼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不造成影响,使花鲈肌肉呈味氨基酸含量下降,必需氨基酸含量减少,生物胺前体含量升高,货架期缩短;高植物蛋白质源饲料使得草鱼和花鲈的肉质均出现明显下降,而高鱼粉饲料可以保证2种试验鱼有较高的肉质。  相似文献   
15.
一例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山东省潍坊市一对虾养殖场发生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发病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7种病原的检测,且对发病对虾进行了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16S r DNA细菌鉴定方法及浸泡回接感染实验对分离自发病对虾体内的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及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发病对虾样品核酸检测呈现WSSV强阳性,IHHNV和CMNV为弱阳性,其他4种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对虾的胃、鳃等上皮组织中存在WSSV包涵体,头部肌肉纤维出现离散。对分离编号为2901、2902、2903的3株优势可疑病原菌鉴定结果显示,3株菌分别与印度格里蒙菌、交替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99%及100%。攻毒结果显示,3株可疑病原菌的LC50分别为9.8×107、1.1×108与2.3×108 CFU/m L,各细菌毒力均较弱,非导致对虾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研究表明,导致本次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因与混合感染病原WSSV、IHHNV、CMNV有关,其中WSSV感染是造成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当前养殖日本囊对虾疾病暴发及其成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外源脂肪酶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6.26±0.02)g的花鲈6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正对照组(G+组)饲喂高蛋白质低脂肪(41.76%粗蛋白质和8.34%粗脂肪)的正常饲料,对照组(G0组)饲喂低蛋白质高脂肪(37.64%粗蛋白质和11.15%粗脂肪)饲料,试验组(G100、G200、G400和G800组)分别饲喂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100、200、400和800 mg/kg脂肪酶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与G+组相比,G0组花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量和肝体比均升高(P0.05),脏体比和脂体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下降(P0.05),脂肪酸C16∶1-n9和C18∶3-n3的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2)与G0组相比,试验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降低;其中G800组终末体重、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5),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脏体比和脂体比降低(P0.05),中肠脂肪酶和肝脏蛋白酶活性降低(P0.05),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下降(P0.05);G20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饲料脂肪可以节约部分蛋白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等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脏体比和脂体比。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脂肪酶,花鲈生长性能有所降低,对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粗脂肪和部分脂肪酸表观消化率下降,但脏体比和脂体比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涪城麦冬中铅、镉、汞、砷、铬、铜的方法,明确涪城麦冬的重金属含量。[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同时测定涪城麦冬中铅、镉、汞、砷、铬、铜的含量。[结果]各元素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回收率在91.8%~103.0%,检出限均小于0.01 mg/kg。[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满足涪城麦冬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肝胰腺组织为实验材料,提取总RNA,通过3′以及5 '-RACE基因克隆技术,首次在日本囊对虾中克隆到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14(apo-14)基因的全长序列,包含完整的ORF以及3′-UTR和5′-UTR.日本囊对虾apo-14 cDNA序列全长为784 bp,其中ORF长度为420 bp,编码139个氨基酸.对虾apo-14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apo-14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发育类型的麦冬块根中黄酮含量变化规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颖  张兴国  陈雨文  龙晓芝  王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23-16124,16128
[目的]研究国产优质麦冬块根不同发育阶段的麦冬黄酮含量的相关性规律,确定其品质特征,为麦冬GAP质量控制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杭麦冬(3年生)和川麦冬(1年生)主产区采集植株块根样品,按照鲜块根等级划分标准分级,微波杀酶-50℃恒温烘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各等级麦冬块根的黄酮含量,并运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发育阶段麦冬块根平均生物量与麦冬黄酮含量的相关性规律。[结果]不同发育阶段的麦冬块根的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杭麦冬0.121%~0.192%和川麦冬0.135%~0.208%;随着麦冬植株块根发育阶段进程增加,麦冬块根的内含物积累总量与麦冬黄酮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降低(P<0.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杭麦冬y1=-0.047x+0.2(r2=0.997);川麦冬y2=-0.050x+0.217(r2=0.992)。[结论]麦冬块根阶段发育的内含物积累总量与麦冬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的含量密切相关,国产麦冬块根的传统等级规格的划分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淡水鱼类游泳速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4种淡水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新型渔用循环水槽测量其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在20.50±1.00℃,体长为16.88±1.99 cm的鲫相对临界游速为7.69±0.59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8.64±0.60 BL/s;水温在13.02±1.00℃,体长为31.85±2.89 cm的鲈鱼相对临界游速为2.10±0.14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2.37±0.11BL/s;水温在18.52±1.00℃,体长为29.46±1.79 cm的鳜鱼相对临界游速为2.50±0.19 BL/s,相爆发游速为4.38±0.24 BL/s;水温在15.57±1.00℃,体长为22.56±2.26 cm的罗非鱼相对临界游速为5.33±0.29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6.00±0.40 B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